春夏之交的一天夜晚,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了熟睡中的一位年轻人。“张超经理,集装箱码头22号和24号桥吊上的高清识别系统出现了故障,智能理货受到了影响……”他急忙抓起床头的笔记本电脑,通过远程控制系统,直接连线远在港口的智能理货信息中心,分析理货视频信息、调试设备参数、组织现场调试,很快因春季大风造成的故障得以解决。码头现场的理货作业,合着港口集装箱班轮装卸箱作业的节拍一如既往高效运行。
张超,连云港外轮理货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经理。一位90后的年轻人,担当“数字外理公正理货”科技平台的建造师,呼应智慧港口建设,推进港口传统人工理货作业方式向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升级。
项目首席执行官
在港口,连云港外理涉及的业务有:集装箱理货、件杂货理货、场站理货、检验检测四大业务板块。信息技术部经理的角色,是信息化项目落地的首席执行官。张超带领公司信息技术研发团队,针对每一个项目都从如何规避故障点、如何提高可维护性、如何提高数据传输速度等方面提出多种技术方案。在项目建设中,从设计、建设、竣工,他都一一全程跟踪,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、任何一个细节。几年来,针对港口所有理货货种,新建成集装箱智能理货系统、件杂货实时在线理货系统、智能闸口理货系统、出口车辆检验移动信息系统;改进优化了GoPro无线水尺刻度观测仪;在建场站数字理货系统、木材智能理货系统;完成了公司四大业务板块操作系统的升级与集成。
公司实现了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的全覆盖,使得“眼看手记”的传统人工理货作业方式得以变革,为船、货、港方提供了实时在线可追溯的“数字化理货新产品”,提高了理货效能300%,提升了理货人员的安全性,保证了为船、货、港方的理货质量。累累的港口理货科技新成果,助力了智慧港口的建设。
节省成本增效能
生活中的90后多数是“不知柴米贵”的,张超也不例外。但是,在公司信息技术的投资预算上,他却打起了“小算盘”。他想方设法既满足公司对各类技术与设备支持的需要,又严格控制各项成本支出,提高公司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产出比。
他研发手机理货新系统,采用每台3千多元、质保时间覆盖整个使用周期的手机端,替代每台价格3万余元、每年还要支付近10万元维护费的进口PDA终端设备。这不但成本降低了10倍,还极大提高了设备运转的可靠性。
他研发集装箱智能闸口验箱系统,淘汰纸面装箱单验箱流程,提升集装箱进场验箱效率,年节约纸张达60万张,结合不停车上磅减少油耗,年减少碳排放12598.30公斤。
自编程自建项目
他以腾讯企业微信、微信公众平台、微信支付平台为蓝本,建立了连云港外理微信平台,对内不需要通过添加微信好友全体员工就可以互相沟通,极大的方便了工作间的交流;对外强化了面向客户的推介与联络,方便了客户对港口理货信息的实时获知。
他还创建电脑监控“防火墙”,将公司上百台电脑的操作画面实现了实时监控,进行远程干预操作,实现网络安全管控。一方面便利于管理人员对业务检查与纠正,方便了电脑的维护、软件的升级;另一方面,面向社会公开港口理货作业过程,公开接受监督,塑造 “数字外理、公正理货” 连云港外理老字号品牌。
如今,连云港外理的业务员操作无人机拍摄视频,就能轻松获取6万吨级以上超大型船舶的水尺信息。在此之前,则需要在十几米高的船舷外攀爬绳梯或乘坐小船围绕船舶观测水尺,存在较大安全隐患。在公司关注一线理货与检验人员的作业安全,不断改进GoPro无线水尺刻度观测仪的同时,张超提出采用无人机替代人工观测船舶水尺的方案,详尽谋划使用场景、操作规范、业务流程。改良升级后的作业方式,时间由1小时缩减到10分钟,提高了作业效率,规避了安全风险,避免了与船方的接触,防范了疫情。
产学研与时俱进
信息技术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的新时代,知识日新月异。汲取新知识,方能开阔新视野。他考取了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在职研究生。经过三年“工作日上班,休息日上学,白天钻研技术、晚上学习知识”的艰苦磨炼,他取得了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。他撰写发表了《集装箱智能理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》论文。
与时俱进地学习,让他掌握新知识、运用新技术,服务于企业、服务于港口的发展。他以产、学、研一体化的亲身实践,印证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的论断。
张超将青春的活力融入到港口理货事业中,推进港口理货作业方式从“人工操作”向“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”的转型升级。连云港外理公司科技创新迈入全国理货行业先进行列,被评为“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”。
(文章来源:中国水运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