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资排排网
首页  >  股市头条新闻

华夏时评:央行调控底气 来自中国经济实力

作者:配资排排网  来源:转载  阅读:97

  市场人士常说,央行货币政策的艺术,是调控预期的艺术,在“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”的要求下,正是央行展现调控艺术的时候了。

  今年年初,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,中国经济总体发展势头良好,虽然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,但中国经济韧性强、潜力足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,对中国经济发展前途充满信心。

  今年上半年,国际环境复杂,国内疫情反复,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的加大,正是中国经济得以同比增长2.5%的关键,其中,央行货币政策,更是有效支持了稳住经济大盘的任务。因此,近日央行发布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,自然吸引了格外关注。

  一份货币报告,从金融市场运行,到宏观经济分析,再到货币政策趋势,最让人印象深刻的,还是两句话,一句话,不为短期稳增长而将房地产再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,还有一句话,不搞“大水漫灌”,不超发货币。

  有一些机构的经济学家,发掘了货币报告里面的新艺术。

  一个是“兼顾短期和长期”。短期和长期,要怎么兼顾呢?不为短期稳增长而将房地产作为刺激手段,其实还有长期的替代方案,就是引导资金投入新的稳增长领域,比如,绿色投资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、高技术制造业、科技创新等等。

  一个是“兼顾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”。为什么要提这个兼顾?还是要稳定市场对通胀的预期。在美国前期拼命印钱刺激消费的主因之下,高通胀在今年成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威胁,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,又伤及全球经济增长,中国经济能不能独善其身,重点还要看中国央行调控的艺术。

  所以,我们看到,除了央行之前一再强调的,不搞“大水漫灌”,这次央行又特别强调,不超发货币。在货币报告中,央行认为,虽然要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,但“全年物价仍可实现预期目标”,也就是全年CPI平均涨幅在3%左右。

  因此,我们肯定,央行货币调控的艺术,就是调控预期的艺术,“兼顾短期和长期”,“兼顾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”,看似矛盾的目标,却并非无解,只要没有高通胀预期,就更容易控制好通胀水平;只要有经济向好的预期,就不需要大水漫灌,只用合理适度的流动性,就可以四两拨千斤。

  其实,表面上看,这好像是调控的艺术,本质上看,调控的底气,还是来自于经济的实力,来自于调控有余地,空间大,来自于我们的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多。

  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是如此,整个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其实也是如此。

  第一,就是刚刚阐释的央行货币政策,央行的调控有余地,有空间,不搞大水漫灌,不超发货币,控制好通胀预期,就能控制好通胀。更重要的是,有党中央、国务院统一部署抓好的粮食和能源的保供稳价,有效隔离了国际大宗商品和粮食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的传导冲击,这就是手中有粮、心中不慌。

  第二,财政政策也是如此,有余地,也有空间,这来自于中国经济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,中国的财政是全球最良性的财政,哪怕遇到一时困难,都不是欧美那些看似发达的经济体可以比拟的,这也是一种手中有粮、心中不慌。

  第三,来自于国企的稳定器,来自于产业政策的布局,在经济出现困局时,企业家们的动物精神不足时,民营经济的投资拉不动时,体量足够大、实力足够强的国企,恰好有能力逆势而为。央行想要引导资金投入新领域,绿色投资、高端制造、科技创新,这些都是硬骨头,这个时候谁能迎难而上?沧海横流,方能显出英雄本色。

  所以,结论是什么呢?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实力,才是我们的底气所在。有人在外对中国搞技术压制、贸易围堵,我们在内还是搞好经济,对外做大开放,为世界制造,为中国投资,让国人消费,三手都要硬,我们有充足的政策工具,更有最强的增长潜力,这就是基本面,这就是信心的来源。

(文章来源:华夏时报)

上一篇:“年轻”的深圳推养老新策:支持养老金融创新发展 打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
下一篇:重启环京楼市!廊坊取消限购 释放暖信号

热门推荐


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,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,如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© 2021 配资排排网 版权所有

广告合作